鸭病毒性肝炎诊治
发布时间:13/05/18鸭病毒性肝炎是引起小鸭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
1、临诊:
1-3周龄雏鸭发病急,传播快,病死鸭呈角弓反张姿势,死亡率达90%,肝肿大及表面有出血点。
2、病原
病原为鸭肝炎病毒,病毒在1%福尔马林或2%氢氧化纳中2h。本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1、2、3型。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血清型为1型。以上三型病毒在血清学上有明显的差异,无交叉免疫性。
3、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鸭。本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与病鸭接触,经呼吸道亦可感染,本病可迅速传播给鸭群中的全部易感小鸭,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雏鸭的发病率与病死率甚高,1周龄内的雏鸭病死率可达95%,1~3周龄的雏鸭病死率为50%或更低,4~5周龄的小鸭发病率与病死率较低。成年鸭感染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来源。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饲养管理不当,鸭舍内湿度过高,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4、症状
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一般死亡多发生在3~4d内。雏鸭初发病时表现精神委糜,缩颈,翅下垂,不爱活动,行动呆滞或跟不上群,常蹲下,眼半闭,厌食,发病半日到1d发生全身性抽搐,病鸭多侧卧,头向后仰,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踢蹬,有时在地上旋转。出现抽搐后,约十几分钟即死亡。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白色和绿色稀粪。死亡非常之快。
5、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量脆,色暗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
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
脾有时见有肿大呈斑驳状。
许多病例肾肿胀与充血。
6、诊断
1)根据病史、流行病学特征及典型症状和病变可初步诊断。
1型鸭肝炎突然发病、传播快和病程急,3周龄以下雏鸭的肝脏出血具有实际诊断意义。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中和试验可用于病毒分离物的血清学鉴定,也可用于免疫鸭的抗体监测。荧光抗体试验可用于本病的快速诊断。
(2)鉴别诊断:
其它能引起雏鸭急性死亡的因素有沙门氏菌和黄曲霉毒素中毒,后一种疾病可引起共济失调、抽搐和角弓反张,但不引起肝脏出血。其它常见的鸭的致死性疾病在雏鸭中并不多见。
7、防制
严格的防疫和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是防止疾病进入或扩散的重要措施。
(1)治疗 :
鸭群一但发病,对4周龄以下的发病鸭群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避免疾病蔓延扩散。
可紧急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蛋黄进行治疗。
在疾病爆发第一只雏鸭死亡时,每只雏鸭肌注0.5ml抗1型DHV抗血清,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控制方法。
也可用1型DHV免疫SPF鸡来生产高免蛋黄进行紧急免疫。
(2)、免疫预防
有三种方法可以使雏鸭产生抗1型鸭肝炎的抵抗力,
①注射免疫血清或蛋黄,适用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或发病时的紧急接种;
②用弱毒疫苗或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种鸭,在产蛋前15天,肌肉注射1~2头份/只,产蛋中期,肌肉注射2~4头份/只。
这样母鸭可将母体免疫力转移给子代,使子代雏鸭在关键性的最初几周内获得高水平的被动免疫抗体,以保证后代雏鸭得到保护;
③雏鸭直接用1型DHV活的无毒力病毒株免疫。雏鸭出壳后1日龄(无母源抗体者)或7日龄(有母源抗体)只皮下注射1头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