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资讯中心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流行情况疾病临床症状诊断方法
发布时间:13/05/18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流行情况疾病临床症状诊断方法
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链球菌感染多种海水和淡水养殖鱼类并引起暴发性疾病的报道呈现增加趋势,尤其在亚洲的罗非鱼养殖地区报道较多,无乳链球菌已给亚洲的罗非鱼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就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原性特征、致病机理、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作简要介绍。
疾病流行情况
A、流行季节
本病在我国南方地区流行于春、夏和秋季,高峰为7-9月,流行水温25-37℃,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高达60-100%。
B、危害对象
无乳链球菌病主要以水平方式传播,体表有损伤或受环境应激过大的鱼易感染发病。2010年以前疾病主要威胁100g以上的稚鱼到1kg左右的成鱼,2011年苗种也大面积暴发链球菌病。
C、流行区域
我国海南、广西、广东和福建四大养殖区,2008年以前呈局部慢性发病,2009年7月大面积发病率高达40%,死亡率接近100%,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02亿人民币。之后该病如期而至,且发病区域越来越广,发病时间越来越早,严重影响了养殖户养殖积极性,病害也给当地罗非鱼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疾病临床症状
A、活动情况
发病初期体色加深或发黑,游动缓慢,常在塘边、水面无方向性地缓慢游动,有时身体屈曲,逐渐失去平衡,有的在水中翻滚,有的侧身做圆圈运动。病情严重时,临死前病鱼于水面打转或间隙性窜游。
B、体表症状
部分病鱼眼球突出及出血,单眼或双眼角膜混浊发白,水晶体及玻璃体也混浊,甚至眼球脱落。下颚及两腮盖下缘有弥漫性出血,腹部体表具点状或斑状出血甚至溃疡。
C、剖解症状
肝脏、胆囊、脾脏肿大,特别是在急性链球菌暴发的早期病鱼内脏。最明显的症状是胆囊肿大,有的比正常的体积大数倍。严重时溃烂,肠道和胃积水或积黄色粘液。
在急性感染时,链球菌迅速达到血液并扩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出现内脏的广泛出血和肝、脾、肾、心、脑、眼和肠道的大面积出血,脾和肾脏肿大。
病原学特征
A、链球菌分类
暴发性罗非鱼链球菌主要由无乳链球菌引发,往往伴有其它细菌病如爱德华氏菌、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的混合感染。
B、 链球菌理化特性。
无乳链球菌菌体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2μm,链状或成对排列,常呈成长链排列,无鞭毛,无芽孢,无运动性。无乳链球菌为兼性厌氧菌。大多数无乳链球菌菌株最适温度为36-37℃,最适pH值为7.4-7.6。
致病机理
A、散播机理
罗非鱼是无乳链球菌高度敏感的宿主。病原菌如何通过黏膜和组织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早期研究提示单核细胞携带细菌或通过其他机制进行散播,如细胞噬菌作用。
B、毒力因子
链球菌对脑膜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以及细菌分泌出毒性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能对链球菌穿越血脑屏障有重要有作用。
疾病诊断方法
临床症断
观察发病鱼是否具有如嗜睡打转、眼球突出或浑浊发白、脑膜炎、内脏器官及体表出血等典型病理变化。
病原检测
采集发病鱼的组织,制备组织触片进行基姆沙染色,也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进行革兰氏染色,借助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是否存在成双或成链状的球性细菌。
分子快诊技术
在无菌条件下,从发病鱼的组织中是否分离到致病性链球菌,可采用生化方法、免疫学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准确鉴定来确诊。
目前我们使用无乳链球菌具有高度保守性的荚膜多糖基因和CAMP因子基因为检测序列,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PCR方法,这个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和特异性等优点。
疾病暴发原因分析
养殖环境差
养殖密度过高、水源受到畜禽粪尿的污染、长期投喂质量比较差的人工配合饲料的池塘,往往发病率就比较高。
水温变幅大
疾病发生大多在高温季节,尤其是水温变化幅度大时,链球菌病的暴发和高死亡率均比较高,因此疾病的发生与否与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当养殖水体温度高,发病率与死亡率就均比较高,而当温度一旦下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可能显著下降。
鱼体自身差异
链球菌病发病与鱼体自身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品种、体质差异都会引起鱼体感染疾病的易感性不同。
病原菌耐药性增强
较差的水体、底质环境为链球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的适宜条件,加之现在抗生素药物的滥用,使链球菌不断变异,产生强耐药性,同时对鱼体肝脏解毒功能造成更大的负荷。
疾病防治措施
针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治,动物保健研究所以“以防为主、快诊早治、合理用药”十二字方针为指导思想,历经三年实验室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试验,建立了一套“罗非鱼链球菌病综合防治技术”,该技术主要从易感动物罗非鱼、传播媒介水环境和病原菌无乳链球菌三方面入手,以快速诊断技术、独家的水质调节技术、免疫增强技术、特异性免疫、配方优化和药物防治等为技术手段。
综合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链球菌病的发病死亡率,由以往的死亡率30%以上减少到少发病甚至不发病,同时综合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产量,使罗非鱼养殖户从连年亏损的打击中重获信心。
疾病流行情况
A、流行季节
本病在我国南方地区流行于春、夏和秋季,高峰为7-9月,流行水温25-37℃,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高达60-100%。
B、危害对象
无乳链球菌病主要以水平方式传播,体表有损伤或受环境应激过大的鱼易感染发病。2010年以前疾病主要威胁100g以上的稚鱼到1kg左右的成鱼,2011年苗种也大面积暴发链球菌病。
C、流行区域
我国海南、广西、广东和福建四大养殖区,2008年以前呈局部慢性发病,2009年7月大面积发病率高达40%,死亡率接近100%,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02亿人民币。之后该病如期而至,且发病区域越来越广,发病时间越来越早,严重影响了养殖户养殖积极性,病害也给当地罗非鱼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疾病临床症状
A、活动情况
发病初期体色加深或发黑,游动缓慢,常在塘边、水面无方向性地缓慢游动,有时身体屈曲,逐渐失去平衡,有的在水中翻滚,有的侧身做圆圈运动。病情严重时,临死前病鱼于水面打转或间隙性窜游。
B、体表症状
部分病鱼眼球突出及出血,单眼或双眼角膜混浊发白,水晶体及玻璃体也混浊,甚至眼球脱落。下颚及两腮盖下缘有弥漫性出血,腹部体表具点状或斑状出血甚至溃疡。
C、剖解症状
肝脏、胆囊、脾脏肿大,特别是在急性链球菌暴发的早期病鱼内脏。最明显的症状是胆囊肿大,有的比正常的体积大数倍。严重时溃烂,肠道和胃积水或积黄色粘液。
在急性感染时,链球菌迅速达到血液并扩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出现内脏的广泛出血和肝、脾、肾、心、脑、眼和肠道的大面积出血,脾和肾脏肿大。
病原学特征
A、链球菌分类
暴发性罗非鱼链球菌主要由无乳链球菌引发,往往伴有其它细菌病如爱德华氏菌、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的混合感染。
B、 链球菌理化特性。
无乳链球菌菌体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2μm,链状或成对排列,常呈成长链排列,无鞭毛,无芽孢,无运动性。无乳链球菌为兼性厌氧菌。大多数无乳链球菌菌株最适温度为36-37℃,最适pH值为7.4-7.6。
致病机理
A、散播机理
罗非鱼是无乳链球菌高度敏感的宿主。病原菌如何通过黏膜和组织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早期研究提示单核细胞携带细菌或通过其他机制进行散播,如细胞噬菌作用。
B、毒力因子
链球菌对脑膜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以及细菌分泌出毒性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能对链球菌穿越血脑屏障有重要有作用。
疾病诊断方法
临床症断
观察发病鱼是否具有如嗜睡打转、眼球突出或浑浊发白、脑膜炎、内脏器官及体表出血等典型病理变化。
病原检测
采集发病鱼的组织,制备组织触片进行基姆沙染色,也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进行革兰氏染色,借助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是否存在成双或成链状的球性细菌。
分子快诊技术
在无菌条件下,从发病鱼的组织中是否分离到致病性链球菌,可采用生化方法、免疫学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准确鉴定来确诊。
目前我们使用无乳链球菌具有高度保守性的荚膜多糖基因和CAMP因子基因为检测序列,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PCR方法,这个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和特异性等优点。
疾病暴发原因分析
养殖环境差
养殖密度过高、水源受到畜禽粪尿的污染、长期投喂质量比较差的人工配合饲料的池塘,往往发病率就比较高。
水温变幅大
疾病发生大多在高温季节,尤其是水温变化幅度大时,链球菌病的暴发和高死亡率均比较高,因此疾病的发生与否与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当养殖水体温度高,发病率与死亡率就均比较高,而当温度一旦下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可能显著下降。
鱼体自身差异
链球菌病发病与鱼体自身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品种、体质差异都会引起鱼体感染疾病的易感性不同。
病原菌耐药性增强
较差的水体、底质环境为链球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的适宜条件,加之现在抗生素药物的滥用,使链球菌不断变异,产生强耐药性,同时对鱼体肝脏解毒功能造成更大的负荷。
疾病防治措施
针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治,动物保健研究所以“以防为主、快诊早治、合理用药”十二字方针为指导思想,历经三年实验室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试验,建立了一套“罗非鱼链球菌病综合防治技术”,该技术主要从易感动物罗非鱼、传播媒介水环境和病原菌无乳链球菌三方面入手,以快速诊断技术、独家的水质调节技术、免疫增强技术、特异性免疫、配方优化和药物防治等为技术手段。
综合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链球菌病的发病死亡率,由以往的死亡率30%以上减少到少发病甚至不发病,同时综合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产量,使罗非鱼养殖户从连年亏损的打击中重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