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
资讯中心

猪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14/03/05

一、概述

猪口蹄疫俗称猪口疮,是猪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口蹄疫病毒寄生广泛,易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易变异,毒型多,且各型免疫原性不同。发病率高,仔猪死亡率高。接触口蹄疫病猪产品的人,如防护不好也有可能感染引起手指间及口唇发生水疱,不过易迅速恢复。一旦发生猪口蹄疫病,常呈大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因而被列为国际法定传染病。

   二、猪口蹄疫病特点

  口蹄疫病毒有七种血清型,而且每种血清型还有若干亚型,我国目前主要以0型为主。病毒复杂的血清型以及病毒毒株的不断变异,给口蹄疫病的防疫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尤其在疫苗型号的选择上必需引起高度重视。

   1、口蹄疫病毒特点

  (1)不耐热,病毒加热到80℃以上即可杀灭,连续阳光爆晒也可杀灭病毒。

  (2)不耐酸,这给发病时选择消毒剂提供了依据。消毒时宜选用酸性消毒剂。

  (3)康复猪可带毒五月以上,这是从疫区调运猪只到非疫区引发该病爆发主要原因。

  (4)病毒可在被污染的饲料、用具、皮毛、土壤中保持数月的传染性。在污染的冷冻肉中存活很长时间,容易造成冻肉的长途运输或贩卖而传播该病。

5)病猪的一切排泄物如流涎、乳汁、粪尿、水泡液、水泡屑、呼出的气体等在猪发病初期均含有大量的病原。

   2、 口蹄疫传播特点

  (1)该病发病急、传播极其迅速,常呈跳跃式传播方式。

  (2)该病只感染偶蹄兽如猪、牛、羊,马对此病有抵抗力,鸡、鸭不感染此病。

  (3)患病成年猪710天可自行康复,死亡率不超过3%(无继发感染情况下),患病哺乳仔猪常因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

  (4)传播途径广泛,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以及配种交配等途径传播。

  (5)传染源极为普遍。病猪、带毒猪、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车辆、人员、野生猪、鼠、狗、鸟以及屠宰后未消毒的肉品、内脏、血液、皮毛等都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该病。

  6)最容易通过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传播(北方沙尘天气尤为严重)。

7)猪口蹄疫以寒冷的秋末、冬春季节为高发病季节,爆发和流行有一定周期性,这主要与猪的免疫状态有关,一般每隔12年或35年流行一次。

三、流行病学

1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可通过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尤其是发病初期(症状出现前几天)排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强,再经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眼结膜、乳头、损伤的皮肤以及交配等途径传染。

2 康复猪带毒传染。由于痊愈的猪带毒5个月左右,因此,从疫区调运猪到非疫区,也可引起本病暴发。

3屠宰后未经消毒的猪肉品、内脏、血液、皮毛、屠宰用废水,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用具、车船等,野生猪、鼠、犬、鸟类及人都可带毒和散毒,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4近年来研究表明,通过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更易传播。

5)口蹄疫是一种典型的中间媒介疫病,病毒可通过无生命的媒介物和活的媒介,将附有的病毒病料带到很远的地方,引起新的疫点,或从污染的第一媒介物传至第二、第三媒介物,扩大传播。

四、症状

猪口蹄疫潜伏期12天,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口腔黏膜有明显水疱或糜烂;鼻镜、齿龈、唇、舌、咽、腭等部位也可能出现水疱,破溃后形成浅表性溃疡;蹄冠、蹄叉和蹄踵等部位发红、微热、敏感,蹄痛跛行,不久形成米粒至蚕豆大的水疱,内含灰白色或暗黄色液体,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卧地不起或跪行。哺乳母猪的乳房和乳头皮肤也可能出现水疱或烂斑。哺乳仔猪常呈急性胃肠炎心肌炎而无症状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见到口腔、鼻面上有水泡和糜烂。

五、病理变化 

剖检除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在舌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有时可出现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有黑棕色痂块。心肌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所以称为虎斑心 心脏松软,似煮过的肉,此项病变尤以突然死亡的仔猪明显。

六、 诊断

该病发病急、传播极其迅速,发病率极高(同群猪几乎100%发病)。以蹄部、口腔黏膜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减食或废绝,随后行走时呈明显的跛行,继而在蹄冠、蹄叉、蹄踵、副蹄、趾间、鼻盘、口腔黏膜、乳房皮肤等处发红,出现数量不等的米粒大小的水疱,水疱内的液体初期呈淡黄色、透明,后呈粉红色,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不及时治疗常发生化脓、坏死,形成溃疡。有继发感染时,蹄壳脱落而不能行走,常卧地不起,哺乳仔猪常因急性心肌炎、急性胃肠炎而突然死亡,病程很短,致死率为60%80%。大猪如果没有其它病原并发感染,多呈良性经过,死亡率低,约两周左右自行康复。

剖检可见胃、小肠、大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心包膜呈弥漫性或点状出血,心肌松软似煮熟样,切面有淡黄色或灰白色斑点或条纹,似虎皮,称为虎斑心根据临床特征、病理变化、结合流行病学,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但本病与猪传染性水疱病、猪水疱性疹、水疱性口炎等病症状类似,单从症状与病理变化,还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因此要确诊或者确定病毒型,需取病猪的水疱皮或水疱液,送有关部门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补体结合反应、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七、防治措施

1、日常的防制措施:

  (1)猪口蹄疫病为什么在秋末或者冬春季节会常爆发,是因为该季节气候寒冷、早晚温差大且不稳定。要控制猪口蹄疫发生,所以就要给猪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和营养全面丰富的饲料,同时还要重视给猪提供适温充足的干净饮水。

  (2)彻底禁止在疫区引种引苗,以避免“引狼入室。”

3)加强日常消毒防范:①猪舍门口设置消毒盆,进出时严格消毒。②进猪舍时更换猪舍专用的衣服和鞋子。③猪舍的各种用具禁止窜舍使用。

4加强免疫接种猪口蹄疫O型浓缩灭活疫苗。后备种猪100天接种3ml/头,160天加强接种34ml/头;种公猪每4个月(2711月)接种一次,34ml//次;后备母猪产前30天接种34ml/头,产前10天再次进行接种4ml/头;仔猪出生40天接种2ml/头,60天加强接种2ml/头。每年10月底或11月初全场彻底搞一次口蹄疫免疫接种。

2、发病后的防治措施:

1当猪场有疑似口蹄疫发生时,除及时进行诊断外,按规定应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同时在猪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等综合性措施。在最后一头病猪痊愈后15 天,经过全场大消毒,方可解除封锁

2)立即正确选用消毒剂对猪群和猪舍场地进行消毒。可选用瘟毒杀(即复合碘溶液)、菌毒灭(即浓戊二醛溶液)或过氧乙酸(即醋酸)消毒剂,用于栏舍内带猪消毒,一天两次。猪场栏舍外用杀毒先锋(即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消毒,一天一次

3)在发生了口蹄疫的猪栏舍内垫上干草、干沙或草木灰。

4)根据猪群情况,做好保温、防潮和通风工作,尽量减少猪群密度。

5)在病猪饲料中添加适量抗菌素以防并发症,同时为提高适口性和猪群抵抗力,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如500kg饲料中添加500g头孢菌克、500g生素C原粉和500g麦普多维,连用1015

6)在病猪饮水中添加适量微生态制品以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如500kg饮水中添加500g易利,连用1015天。

7)尽量保持猪群安静,不要勉强赶猪起来。不能起来吃食的病猪可将饲料放到猪嘴前饲喂。不食饲料的病猪可注射黄芪多糖和青霉素类、头孢类、地塞米松、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但不可用安乃近类药。有条件的猪场也可以对感染猪群注射本猪场耐受过口蹄疫猪的血清,每头注射315ml的量(根据猪体重大小增减)。小猪发生恶性口蹄疫时,可腹腔注射5 %葡萄糖盐水1020ml,加维生素C 50mg,皮下注射安钠咖0.3g

8)对病猪患部先用0.1%高锰酸钾液3 %煤酚皂溶液冲洗,然后涂抹碘甘油或紫药水或鱼石脂软膏。如果是母猪,用0.5%过氧乙酸或2 %3 %硼酸水清洗母猪乳房,然后涂上红霉素软膏或金霉素软膏等,并定期将奶挤出,以防发生乳房炎。

 9对尚未感染的其他猪舍的猪群立即紧急接种猪口蹄疫O型灭活苗(不能用弱毒疫苗),每猪4毫升,注射后14 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2个月。

10)未发病的猪群适当添加药物预防。可在500kg饲料中添加1000g圆蓝五疫康和500g头孢菌克,连用1215

  (11)在整个发病期要彻底对猪舍死角以及用具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是猪粪便要勤清除并堆积发酵。

  (12)在整个发病期要禁止闲杂人员进出猪场,对一切外来的人和所有物品严格消毒。

 

 

 

 

 

技术支持:广州网站建设
收缩
  • QQ咨询

  • 在线咨询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咨询

  • 020-34667709
  • 020-34667709